1
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徒步全攻略:一个中国女生的5340米登顶之路

2025-01-01

出发前

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,当我第一次萌生要挑战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的想法时,身边的朋友都觉得我疯了。"你一个从来没有登过高山的小姑娘,怎么突然想去征服海拔5340米的乞力马扎罗?"说实话,我自己也没有太大的把握,但就是被这座山深深吸引住了。

其实这个想法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。那段时间我刚刚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,工作上遇到了瓶颈,感情上也不太顺利。我需要一个契机,让自己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和激情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了一位博主分享的乞力马扎罗登顶视频,那种站在云端俯瞰世界的震撼感让我无法平静。

当时就在想,如果能站在非洲之巅,看看这个世界最原始最壮丽的风景,或许能给我一些新的人生启发。虽然身边的人都觉得这个想法太疯狂,但我还是决定要试一试。毕竟人生不就是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成长的吗?

准备工作

要知道,登山这件事真的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。光是准备工作,我就花了整整三个月。首先是体能训练,每天坚持跑步5公里,周末就去城郊的小山上练习负重徒步。渐渐地,我发现自己的耐力真的在一天天提升,这种进步带来的成就感让我更加期待即将到来的挑战。

体能训练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真的很辛苦。刚开始的时候,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去跑步,双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。特别是冬天,零下几度的气温让人连床都不想下。但我知道,如果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,又怎么能征服非洲最高峰呢?

除了日常跑步,我还特别注重核心力量的训练。每天坚持做平板支撑、仰卧起坐和深蹲等基础训练。周末的负重徒步训练更是必不可少,我会背着10公斤重的背包,在城郊的山上走上六七个小时。记得有一次遇到大暴雨,我还是坚持完成了既定的训练计划,虽然浑身湿透,但那种战胜困难的快感让我觉得一切都值得。

在体能训练的同时,我也在不断补充登山相关的知识。购买了很多登山书籍,观看了大量的登山视频,甚至还报名参加了一个户外运动俱乐部,跟着有经验的登山者学习基本技能。比如正确的呼吸方法、登山杖的使用技巧、如何调整步伐节奏等等。这些看似基础的知识,在后来的登山过程中都派上了大用场。

路线选择

乞力马扎罗有六条主要登山路线,经过反复对比和咨询,我最终选择了马兰古路线(Marangu Route)。为什么选这条?因为这是唯一一条全程都有山屋住宿的路线,虽然被戏称为"可口可乐路线",但对于第一次挑战高海拔的我来说,确实是最适合的选择。

在选择路线的过程中,我做了大量的功课。除了马兰古路线,还有隆布韦路线(Rongai Route)、利姆路线(Lemosho Route)、马查姆路线(Machame Route)、翁布韦路线(Umbwe Route)和北部环线(Northern Circuit)。每条路线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难度系数。

马兰古路线虽然不是最美的路线,但它的优势很明显:首先,这条路线的坡度相对较缓,适合登山新手;其次,全程都有山屋可以住宿,不用携带帐篷,可以大大减轻负重;最重要的是,这条路线的补给站比较多,紧急情况下撤退也相对容易。

有人可能会说,选择最容易的路线是不是显得不够酷?但我觉得,对于第一次挑战高海拔的人来说,选择一条相对安全和舒适的路线才是明智之选。毕竟登山的终极目标是安全登顶,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强。

装备采购

关于装备,我可要好好跟你们分享一下。记得我第一次去户外用品店,看到琳琅满目的装备时就懵了。经过详细研究和对比,我最终列出了一份完整的装备清单:四季睡袋(零下15度)、登山杖、防水登山鞋、抓绒衣、冲锋衣裤、速干内衣裤等等。

装备采购可以说是整个准备过程中最烧钱的环节。光是一双专业的登山鞋就花了将近两千块。但是在登山装备这件事上,我始终秉持着"贵有贵的道理"的原则。毕竟在极端环境下,一件优质的装备可能就是保命的关键。

登山鞋的选择尤为重要。我特意选择了提前两个月买鞋,这样有充足的时间来适应和磨合。选鞋的时候要注意,不能贪图舒适买小一码,要预留出足够的空间,因为在高海拔地区,脚部会有不同程度的水肿。我买的是意大利某品牌的防水登山鞋,鞋底够硬,防滑性能好,最重要的是透气性也不错。

在衣物方面,我采用了"洋葱式"穿法,从里到外依次是速干内衣、抓绒衣、羽绒服和冲锋衣。这样的搭配可以根据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。特别要提醒的是,一定要准备足够的替换内衣和袜子,因为在长时间运动后,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对防止感冒很重要。

另外,一些细节性的装备也不能忽视。比如防晒霜(高海拔地区紫外线特别强)、润唇膏、头灯(登顶日凌晨出发要用)、保温水壶等等。我还特意带了一个小型急救包,里面装有创可贴、止痛药、消炎药等基本药品。

高反克星

说到登山,就不得不提高原反应这个老大难问题。据统计,每年有超过60%的登山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反症状。我提前两个月就开始服用红景天胶囊,虽然它的效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但我觉得有备无患总是好的。

高原反应是很多登山者的噩梦,症状包括头痛、恶心、呼吸困难、失眠等。我在准备阶段就特别注意这方面的知识储备。除了服用红景天胶囊,我还学习了一些预防和应对高反的方法。比如控制登山速度,保持"慢、匀、深"的呼吸节奏,多补充水分等。

我还特意在出发前去医院做了一个全面体检,并咨询了运动医学科的医生。医生告诉我,预防高反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,不要急于求成。他建议我在登山过程中,每天的海拔上升不要超过1000米,到达新的海拔后要有足够的休息和适应时间。

除了药物预防,我还准备了一些能量补给品,比如巧克力、能量棒、葡萄糖等。在高海拔地区,人体消耗的能量会比平时大得多,及时补充能量对预防高反也很重要。此外,我还特意带了一个血氧仪,可以随时监测自己的血氧饱和度,这对及时发现高反症状很有帮助。

启程时刻

终于到了出发的日子。从乞力马扎罗机场到山脚下的马兰古门,一路上满眼都是非洲大陆特有的热带景观。我们的向导是一位有着15年登山经验的当地向导,他告诉我们,去年有超过35000名登山者尝试登顶,但只有大约65%成功到达峰顶。

从走出机场的那一刻起,我就感受到了非洲大陆特有的热情。虽然是下午,但阳光依然强烈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芬芳。坐在去往马兰古门的车上,透过车窗可以隐约看到乞力马扎罗的轮廓,那座终年积雪的山峰就像一位沉默的巨人,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挑战。

我们的向导名叫姆万吉,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坦桑尼亚人。他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,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这座山的历史和文化。原来,乞力马扎罗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"闪耀的山",因为它的山顶终年被白雪覆盖,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。

除了向导,我们的团队还包括一名厨师和几名搬运工。这是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的规定,所有登山者必须雇佣当地的向导和搬运工。这不仅是为了确保登山者的安全,也是为了为当地人提供就业机会。姆万吉告诉我们,登山旅游业是这个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。

到达马兰古门后,我们要先办理入园手续。在公园管理处,工作人员仔细检查了我们的装备和许可证。他们特别强调了一点:所有垃圾都必须带下山,这是对这座美丽山峰的基本尊重。

第一天

第一天的行程相对轻松,从1870米的起点徒步到海拔2720米的曼达拉山屋。沿途经过热带雨林带,空气湿润,植被茂密。看到一群黑白相间的疣猴在树上跳来跳去,向导说这里有超过140种哺乳动物呢。

清晨,当我们开始徒步时,整个热带雨林还笼罩在晨雾中。空气潮湿而清新,周围的植被郁郁葱葱。姆万吉告诉我们要保持"波列波列"的节奏,这是斯瓦希里语,意思是"慢慢来"。在高海拔地区,保持适当的步伐节奏比快速前进更重要。

雨林里的生态系统非常丰富。除了树上活跃的疣猴,我们还看到了各种热带鸟类和蝴蝶。姆万吉对这里的动植物了如指掌,他一边带路一边为我们介绍各种有趣的物种。有一种叫做巨地榆的植物特别有意思,它的叶子可以长到一人多高。

徒步过程中,我们经常遇到其他的登山队伍。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们互相打招呼,分享路况信息,这种国际化的氛围让人感觉特别有趣。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,说着不同的语言,但在这座山上,我们都有着同样的目标。

到达曼达拉山屋时,太阳已经开始西斜。山屋的条件比我想象的要好,虽然简陋,但有基本的床铺和公共区域。最让人惊喜的是,竟然还有热水供应!经过一天的徒步,能洗个热水澡真是太奢侈了。

晚餐是我们的厨师准备的,有米饭、蔬菜和一些肉类。在高海拔地区,保持充足的能量摄入很重要。饭后,姆万吉给我们进行了简单的身体检查,测量血压和血氧,确保大家都适应了海拔的变化。

适应期

第二天和第三天是关键的适应期。海拔逐渐升高到3720米的霍龙博山屋,再到4703米的基博山屋。这段时间,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"步步维艰"。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空气在变薄,心跳在加快。

第二天早晨,我们离开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,进入了高山草甸地带。景观的变化非常明显,树木逐渐稀疏,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奇特的高山植物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的千年菊,它们像卫兵一样守护着山路两旁。

随着海拔的升高,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。姆万吉教我们一个特别的呼吸技巧:每走三步深呼吸一次,这样可以让身体获得足够的氧气。他说这是当地向导们多年积累的经验,确实很有效。

到达霍龙博山屋时,我开始感受到轻微的高反症状:轻微头痛,食欲不振。姆万吉建议我多喝水,少说话,多休息。晚上睡觉时也确实感觉不太舒服,辗转反侧难以入眠。但这些都在预料之中,我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。

第三天的路程更加艰难。我们进入了高山荒漠地带,周围的景色变得异常荒凉,但却有着另一种震撼的美。远处的乌胡鲁峰若隐若现,时而被云雾遮挡,时而露出它威严的面容。

这一天,很多队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反症状。有人开始呕吐,有人头痛得厉害。我虽然也不太舒服,但还算能坚持。这可能要归功于之前的充分准备和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。姆万吉说,在这个高度,保持积极的心态很重要,消极的情绪会加重高反症状。

终于到达基博山屋时,已经是傍晚时分。这里的空气更加稀薄,温度也降到了零度以下。山屋里的气氛有些凝重,因为大家都知道,明天就是最关键的登顶日了。晚上的简报会上,姆万吉详细讲解了登顶的注意事项,特别强调了保暖和补充能量的重要性。

登顶日

终于到了登顶日。凌晨零点,在零下10度的寒风中,我们开始了最后的冲刺。头灯的光束在黑暗中显得格外孤独,登山杖"咔嗒咔嗒"的声音和急促的喘息声此起彼伏。

这是整个登山过程中最艰难的阶段。在黑暗中行走,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和神秘。头灯只能照亮前方几米的路,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,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着前面人的脚步,一步一步往上爬。

气温低得可怕,我穿了三层保暖衣物还是觉得冷。手指和脚趾都开始失去知觉,但必须坚持继续移动,否则很容易被冻伤。姆万吉不停地提醒我们要喝水,虽然一点都不渴,但在这种极端环境下,保持水分补充非常重要。

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口气,空气实在是太稀薄了。有几次我差点想放弃,但想到为这一刻准备了这么久,又咬牙坚持下来。在这种时候,意志力比体力更重要。我开始数步子,告诉自己再走一百步就休息一下,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往上挪。

周围不时传来其他登山者放弃的消息。有人因为严重高反不得不下撤,有人体力不支走不动了。每听到这样的消息,我都会在心里默默给自己加油:一定要坚持住,一定要登顶!

大约在凌晨四点左右,我们到达了吉尔曼点(Gilman's Point),海拔5685米。按照规定,到达这里就算是技术上的登顶了。但是真正的最高点乌胡鲁峰还要再往前走。姆万吉说,既然已经走到这里了,不如继续挑战一下。

日出时分

经过将近6个小时的艰难跋涉,我终于站在了乌胡鲁峰(Uhuru Peak)顶端。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非洲大陆上空时,我感动得热泪盈眶。在5340米的高度俯瞰云海,那种感觉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。

站在非洲之巅的那一刻,所有的疲惫和痛苦都烟消云散了。朝霞染红了整个天际,云海在脚下翻腾,远处的地平线慢慢露出金色的轮廓。这可能是我这辈子看过最美的日出了。

周围的冰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像是撒了一层钻石粉末。姆万吉说,这些冰川正在逐年减少,可能再过几十年就会完全消失。想到这里,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,能在这个时候亲眼见证这壮观的奇迹。

在峰顶的留影是必不可少的,虽然手指冻得几乎拿不住相机,但这一刻必须要记录下来。和我一起登顶的还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登山者,大家互相拥抱祝贺,分享着这份喜悦。这种跨越国界的友谊,或许就是登山运动最迷人的地方之一。

不过在峰顶停留的时间不能太长,因为在这个高度,人体每多待一分钟都是一种考验。拍完照片后,我们就开始下山。下山的路程虽然比上山轻松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,因为疲惫的身体更容易出现失误。

经验总结

回想整个徒步过程,最大的感悟就是: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。从一个徒步小白到成功登顶非洲最高峰,这个过程让我明白,只要做足准备,坚持到底,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。

这次登山经历改变了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。首先是对自己的认知,原来我可以比想象中更强大。其次是对团队合作的理解,在极限环境下,互相帮助和鼓励显得格外重要。

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当地向导和搬运工。他们不仅是登山过程中的引路人,更是我们的守护者。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,让我对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。

这次经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积极的心态。当你觉得走不动的时候,也许再多走一步就会柳暗花明。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登山,也适用于生活中的任何挑战。

实用建议

如果你也想挑战乞力马扎罗,我的建议是:一定要提前3-6个月开始体能训练;装备一定要齐全,宁可多带不要少带;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,登山是一场持久战。

在体能训练方面,除了基础的跑步和徒步,建议加入一些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。登山过程中,背包的重量和持续运动的时间都是很大的考验。

装备方面,除了基本的登山装备,建议多准备一些保暖物品和能量补给品。高海拔地区的天气变化莫测,有时候一天之内会经历多个季节的温差。

心理准备也很重要。登山不是一百米冲刺,而是一场持久战。在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,关键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,相信自己最终能够克服这些困难。

写在最后

这趟旅程让我深深爱上了徒步。现在我已经在计划下一个目标了,你呢?有没有想去挑战的山峰?欢迎在评论区和我分享你的登山故事和计划。

登山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。它让我明白,人生最大的对手其实是自己,最大的挑战是突破自己设定的限制。每座山都有它独特的魅力,每次登山都是一次自我突破的机会。

如果你也对登山感兴趣,不要犹豫,大胆地规划你的第一次登山之旅吧。记住,每个登山高手都是从新手开始的。只要有梦想,有决心,再加上充分的准备,你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登山梦想。

期待在下一座山峰上,能够遇见同样热爱登山的你。让我们一起,在登山的过程中发现更好的自己!

推荐